友拉人百科网

友拉人百科网

明朝皇帝那么不靠谱为何还延续了276年

今天给各位分享如何看待明朝的藩王制度当时为何不改革取代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藩王矛盾解决办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如何看待明朝的藩王制度当时为何不改革取代
  2. 在明清时期,巡抚和藩王哪个大为什么
  3. 吴三桂是如何被禁封为藩王的呢

如何看待明朝的藩王制度当时为何不改革取代

这个问题需要分解一下,如果简单的说藩王制度,明朝还是进行了改革的。但至于拖垮明朝的则是宗室供养制度,两者还是有较大的区别的。

总的来说,藩王制度有变革,但变的是权利,没变的是俸?。对于明王朝后期有极大的影响。

明太祖朱元璋的制度说直白一点,就是溺爱导致毁灭,过于溺爱朱家子孙,不吸引前代的历史教训,其结果导向却是害了朱家子孙!首先是藩王的权利制度——不吸取前代教训,导致第二代即发生变乱。

明太祖把儿子分封至各地掌管军队与封地,这种制度明显就是重蹈西汉与西晋政策的覆辙。至第二代,其儿子朱棣明成祖靖难之变推翻建文帝。

就很明显是打了老朱一个大耳光,使孙子建文帝一支不知下落。自已的传位思想第一步就实行不了。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后期的变与不变

所以,等到朱棣上台就开始削藩,他知道自已靠什么上台的,所以他知道怎么削藩。

一、朱棣的削藩措施——削的是藩王的权力。

1、永乐元年四月,朱棣颁旨“自今王府非得朝命,不许擅役一军一民及敛一钱一物”

2、藩王的封地内迁,如宁王迁南昌、辽王迁荆州等封地均内迁。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生死之谜

3、权力架空:削减或废除各藩王的军队与护从:各王的护卫与随从,辽王被削为三百人,人王被削为三十人。如谷王、岷王等被借口废为庶人。

实际上就回到汉武帝对待藩王的制度。

4、藩王不得随意出封地,相当于圈养。

但朱棣削的是藩王的权力,却没有削藩王的俸?,朱元璋的宗室供俸制却一直没有改变。二、明王朝的宗室财政负担情况1、俸?供应:宗室与官员的差距,造成官员的心理极度不平衡。

明代官员俸?制表

以上表,可以看出亲王与一品官员俸?的十倍。是明显的厚宗室而薄官员,这样的结果,自然会造成官员想方设法的贪污。

2、明朝前期与中后期的岁?总支出对比。

嘉靖与洪武年间宗室供奉对比表

这个刚开始时,在朱元璋时期还看不出来,他只有24个儿子。

可是到了后来越来越多,成祖4个,仁宗9个,英宗10个,宪宗14个。

总之皇亲国戚们有钱,国家后来又规定皇室成员又不能出封地。那就只能天天在家生孩子,1492年时,明太祖第五代后裔庆成王这一支子女就有94人。

结果到了明末,明王朝俸?册列出的皇亲达到10万人。

在1502年时,山西、河南两省的财政存留收入,不足以支付居住在这两省的亲王和皇亲的俸?。

1562年,各地上缴中央的田赋收入总数约400万石,而分给各地亲王的收入这达到800万石。

而当年全年的田赋合计2600石,宗室的支出约计占国家田赋收入的30.7%。

明成祖朱棣画像

2、明代宗室获得禄饷之外,还可通过庄田获得地租。《明史?食货志》云:“太祖赐勋臣公候丞相以下庄田,多者百顷,亲王庄田千顷,…以其租入充禄。此时诸王只食庄田租税,对其并不直接管理,庄田仍具有禄田的性质。另外,“郡王诸子年及十五,每位拨给赐田六十顷,以为永业,并除租税。诸子所生之子,唯世守永业。”

然其后“令止给禄米”。从“止”字当可看出明初禄饷和皇帝赐田租入,宗室难以二者兼得。其后,宗室庄田也如公侯,多复岁禄,“归旧赐田于官”。

明代的一倾为一百亩,亲王庄田一千倾则为十万亩,而且为世守永业。

这部分的庄田可以免税,由皇室外放收租。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同时,这个制度又开启一个很坏的先例,就是很多地主会找皇亲把土地挂靠于皇亲名下,可免赋税。造成明王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而国家田赋收入大减!

而明朝万历时期的财政收入:2400万——2600万两之间。

全盛时期万历朝初年1580年,所有田税加起来2100万两银子,连南宋朝三分之一都不到(南宋孝宗年时财政收入高达7000万两)。

当时明朝万历年间的一石米估算值0.7-0.9两之间。折算出粮为2000万两之间是为合理值!

明帝国各项杂税,海关税(包括隆庆开关后月港收入)、盐税、贸易税、官碟、度碟等所有收入最高不超过300万两。

所以,如计庄田收入在内,明朝的宗室财政负担约计国家财政收入的30-40%之间。

这个可以说在明朝财政收入在一个难以增长的情况下,其宗室的财政支出实际上是拖累或是拖垮了明王朝。

三、对比清王朝的宗室俸?制——官员俸?高于宗室

而这一点呢,后来的清朝思考就成熟一点。除了国家俸养的铁帽子王一共十三个(清末占三位的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其他的亲王隔一代就降一级。

清代官员养廉银待遇《清续文件通考》42卷

以上两表可以看出清代的官员俸?比亲王等相应级的要高。即使是帮慈禧夺权立有大功的恭亲王奕诉,1862年,慈禧也只能是赏其亲王双俸,那就是二万两银子。仍不能与当时的总督相比肩。

可以看到,整个清代对于宗室的负担支出是较低的。

而整个清代的财政收入一直是稳定在4000万两,在清代后期,财政收入最高时达1-2.9亿两(1908年)。支出比例清代比明代就更加低。

另一个问题:可是,即然这样,后世皇帝又为什么不改呢?

1、儒家一直倡导“敬天法祖”,程朱理学在明朝初年被明太祖定为官方哲学。

对于祖训的忠实执行是程朱理学中,孝文化的一种体现,在这个文化与道德层面上,明后世皇帝,如果对于太祖政策进行较大的修改从道德层面上是讲不过去的。对明太祖的政策进行修改为之“不孝”,这是任何一个皇帝都难以承担的合法性问题。

2、明太祖的政策又很专横。后世皇帝要修改都不便修改。

在《皇明祖训》中又写得很细,子孙后代必须如此。不象宋太祖的遗训,仅仅是做框架的遗训,如“子孙后代不得屠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之类。

如明太祖规定十年一次田地丈量。他在位时因为他个人威信还可以做得到。但全国性的田地丈量之事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涉及的人员之多,时间之长,而且越到后期难度越大。到了明武宗时,也做了两次,可是报上来的数与之前的数是一模一样。可见明武宗根本就没有执行,只是按之前的进行报数而已。

3、宗室制度又是慢性毒药,所以不急于改

如果不是致命的打击,是不会进行更改,总希望下一代进行改革。

如明成祖之所以改藩王权力制度是确实影响到皇权的安全。是要命的问题,所以就进行了暗改,只改了藩王的权力机制,但是整个藩王的俸?制度却没有得到有效改革。

结果:到了明朝末年,万历、祟祯朝,外患严重,就想到了加田赋,结果造成明末大规模农民起义。

宗室俸?给不齐时,就改成了拖欠,造成宗室闹事,那时已经为时已晚。

明思宗(崇祯)殉国处

以上可见,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盲目溺爱只能造成毁灭,不吸取历史教训更是自取咎由。

如果用理性的话来说的话,在制定制度时,必须考虑政策的长久性与可能性。所以,可以说明初朱元璋制定国家大政之时是最没有眼光的。其中包括了其废丞相,小农经济、八股文、海禁政策等。导致华夏文明从此开始衰退。

参考资料:

《明史》

《明经世文编》之《处置宗室查核边饷议》徐光启

《明会典》之《营造一》,王府

《清续文献通考》

《清会典事例》

在明清时期,巡抚和藩王哪个大为什么

(一)从官爵上来说,藩王肯定要高于巡抚,这是毫无疑问的。藩王都是什么人?明朝的藩王都是皇室的直系子弟。朱元璋开国后,将自己的儿子都封为藩王,并分封土地。明朝共计实封亲王六十五位,追封亲王二十二位。

再对比一下清朝。清朝除了开国功臣吴三桂等三藩外,也都是皇室宗亲。除去蒙古世袭罔替的王爵外,清庭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有十二位,其中八位是依靠开国初期赫赫战功而封的,还有四位是开国以后恩封的铁帽子王。

至于巡抚,只是中央政府派驻地方维护政权的官员,官职一般来说只是从二品,有些地方还会派驻正二品的总督。所以跟藩王比起来,巡抚的身份地位显然要低得多。

(二)从权力来说,明清两朝大致都分为两个阶段。明朝以永乐皇帝为分界线,朱元璋时期分封的藩王,实权要比巡抚大得多。明朝初期并没有巡抚,地方行政长官叫布政使。永乐时期才出现了巡抚这一官职。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希望自己的儿子们,也就是藩王能成为保卫朱家天下最好的助力和屏障。所以,朱元璋给了藩王极大的权力。藩王不仅有封地,还有兵权。朱棣后来能造反成功,跟手上掌握着封地的兵权有决定性的关系。不过也正因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前车之鉴,朱棣当上皇帝后,开始大力限制藩王的权力。虽然依然给他们封地,但彻底剥夺了他们的兵权,也不让他们参与地方事务,更不能结交官员和豪族,否则会被认为是结党叛乱。所以明朝朱棣以后的藩王只能当个衣食无忧的闲王爷。

清朝王爷的权力状况也分为两个阶段。刚刚立国时,封了三位藩王,分别是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清军入关后,因为自身八旗兵兵力不足和中原地域的广大,所以扶植了三藩军队,作为攻击李自成大顺军和南明的先锋,即‘以汉制汉’。但全国统一后,三藩却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拥有过大的兵权、财权和地方政治影响力。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与清廷分庭抗礼,成为了清王朝内部的极大不安定因素。因此康熙上台后,发动了撤藩战争,并最终取得胜利。此时三藩王的权力是无以复加的,分封的三省可以说是国中国。

除了三藩外,清朝封的亲王其实已经不能叫藩王,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封地,只能住在京城。不过跟明朝的藩王不同的是,他们可以参与朝政,辅佐皇帝管理国家,所以一般来说,权力还是比地方督抚大得多的。而巡抚虽然拥有一省的行政权力,但其地方官身份和朝廷中枢的亲王显然是没法比的。当然,如果亲王不受皇帝待见,比如雍正朝的八王爷,最后只能落得个塞斯黑的名号,那就另当别论了。

吴三桂是如何被禁封为藩王的呢

我认为吴三桂之所以可以晋封藩王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吴三桂放清军入关

放满清军队入关是吴三桂对满清做的第一大贡献,也使他成为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大汉奸。这个功劳不可谓不大,正是这个功劳给吴三桂之后能够封王做亿人登陆了铺垫。

2.树立模范,重用吴三桂给汉人看

满清军队刚入关的时候,汉人的抵抗还是非常剧烈的,所以满清需要一个汉人顶在前面。而吴三桂大小正合适,所以就把他作为模范,有功必赏,而且是大加封赏,让其他汉人看到满清对汉人是信任的,以便其他汉人臣服满清。

3.吴三桂手握兵权,不得不封

吴三桂经过多次大战和封赏,让满清有种尾巴大了甩不掉了的感觉,而这时也没有能力和精力除掉吴三桂,况且汉人刚刚臣服,贸然除掉吴三桂会导致政权不稳。所以无奈之下只能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先稳住吴三桂,再慢慢削弱消灭他。

以上就是我对吴三桂可以在满清封番原因的阐述。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在留言区留言指正。

同时欢迎各位关注我,让我们一起讨论更多历史话题。

OK,关于如何看待明朝的藩王制度当时为何不改革取代和藩王矛盾解决办法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朝灭亡后,百万皇族子孙下场可悲,多被大肆诛戮

标签:# 明朝# 何不# 如何看待# 我的# 取代